
中國醫藥大學ESG驗證中心 | 專業溫室氣體查驗與驗證服務
2024-12-27
碳盤查實務攻略|證照、流程與認證一次看懂
2025-04-09全球碳排放法規趨嚴,企業減碳已不僅是社會責任,更關乎供應鏈競爭力、國際市場準入與品牌形象。台灣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確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,並引入碳費機制、碳權交易、強制碳揭露規範,企業若未提前布局,將面臨高額碳成本與市場競爭劣勢。本篇將解析台灣淨零排放政策、法規框架、企業減碳策略,助企業制定合規與永續發展方案。
目錄
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的核心概念
淨零排放、零碳排與碳中和的定義與差異
在減碳目標的討論中,常見的三個概念是「碳中和(Carbon Neutrality)」、「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s)」與「零碳排(Zero Carbon Emissions)」。這三者在企業永續經營與國際政策中的應用有所不同:
- 碳中和(Carbon Neutrality):指透過減排與碳抵換機制(如購買碳權、植樹造林)來抵銷企業或國家的碳排放量,使淨排放達到零。這意味著企業仍可能產生排放,但透過補償措施來達成平衡。
- 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s):強調最大程度減少碳排放,僅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才使用碳抵換。企業需積極採取減碳技術,如提高能源效率、使用再生能源、低碳製造等,才能達到淨零目標。
- 零碳排(Zero Carbon Emissions):表示完全不產生碳排放,例如100%採用再生能源或零碳技術,無需透過碳補償來平衡排放。這是最嚴格的減碳標準,適用於特定產業或產品,如純電動車、零碳建築等。
為何企業需要關注淨零排放?
全球供應鏈與資本市場正將「低碳轉型」作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。國際品牌如 Apple、Google 要求供應商達成碳中和,未來若無法提供低碳產品,將喪失訂單機會。此外,投資機構也將 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納入評估,影響企業的資金籌措能力。
政府法規如碳定價機制、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將使高碳排企業面臨額外成本。企業應提前布局,透過碳盤查、再生能源採購、供應鏈減碳等策略,確保未來市場競爭力,降低法規風險。
台灣淨零排放政策與法規框架
2050 淨零碳排目標
台灣政府於 2022 年正式宣布2050 淨零排放目標,並訂定四大策略:能源轉型、產業低碳化、社會減碳、負碳技術,以確保國內企業能夠與國際趨勢接軌。能源轉型是達成淨零的首要關鍵,政府規劃至 2050 年再生能源占比達 60%-70%,並逐步淘汰燃煤發電,企業須因應這一轉變,調整自身的能源使用模式。此外,政府亦積極推動綠電憑證(T-REC),企業可透過購買再生能源證書,達到碳中和目標。
產業方面,政府已要求高碳排產業(如鋼鐵、水泥、半導體)進行減碳技術改造,未來企業若無法降低碳排,可能會面臨額外的碳費負擔。
氣候變遷因應法與碳定價機制
2023 年通過的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確立了台灣碳定價機制,企業需開始支付碳費,並遵守政府減碳規範。根據法規,初期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2.5 萬噸的企業,後續適用範圍將逐步擴大至更多行業。
碳定價將促使企業主動降低碳排,例如透過投資節能技術、購買綠電、參與碳交易市場等方式減少額外支出。此外,政府也正研究碳交易機制,未來企業若有剩餘碳額度,將可在市場上進行交易,創造額外收益。
企業如何因應未來法規變化?
面對這些政策變革,企業應該提前佈局,確保符合政府的法規要求。首先,應建立碳盤查機制,透過 ISO 14064 或 GHG Protocol 進行企業內部碳排放量測,以便應對未來的法規要求。
其次,企業應積極尋找政府補助與減碳獎勵,例如綠色金融貸款、低碳設備補助計畫,減少轉型成本。此外,企業可參與政府的碳權交易試點計畫,掌握未來市場運作模式,降低碳費衝擊。
透過提前布局,企業不僅能降低法規風險,也能在綠色轉型浪潮中取得競爭優勢,確保未來的市場地位。
企業如何實踐淨零排放
減碳技術與能源轉型
企業可透過提升能源效率、改用再生能源來降低碳排放。例如,製造業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(EMS)可減少電力浪費,建築業則可採用低碳建材與節能設計。
再生能源如太陽能、風能,是企業邁向淨零的核心。許多企業透過**電力購買協議(PPA)、綠電憑證(T-REC)**確保營運過程中使用再生能源。此外,氫能技術也逐漸成為重工業減碳解方。
碳盤查與數據管理
準確掌握碳排放量是企業制定減碳策略的第一步。透過ISO 14064、GHG Protocol 進行碳盤查,企業可找出主要碳排熱點,並評估減碳潛力。
數據透明度亦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。投資機構與供應鏈夥伴日益重視 ESG 資訊揭露,企業若能建立完善的碳管理機制,將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信任度。
碳權交易與碳補償策略
當企業難以完全消除碳排放時,可參與碳交易市場來達成目標。例如,購買核證減排額度(VERs)或參與國內碳權交易試點計畫,可降低碳費支出。
部分企業也透過碳補償專案,如森林碳匯、直接空氣捕獲技術(DAC),來抵消難以減少的碳排放,確保營運符合全球減碳標準。
台灣碳費制度與國際碳交易趨勢
台灣碳費政策與影響
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已確立碳費徵收機制,初期對象為年排放超過 2.5 萬噸的企業,後續適用範圍將擴大。政府鼓勵企業投資減碳技術,以降低碳費負擔。碳費金額尚未最終確定,但參考國際標準,未來可能會逐步調升,企業應提早布局,如透過綠能採購、碳盤查等方式降低排放,減少額外支出。
歐盟 CBAM 與全球碳市場發展
歐盟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」將對高碳排產品(如鋼鐵、水泥、鋁)課徵碳關稅,台灣企業若要出口歐盟,需提供碳排放證明,否則將增加貿易成本。全球碳市場也在擴展,如美國與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持續發展,企業可關注這些機會,利用碳權交易來降低營運成本並符合國際法規要求。
企業如何應對碳定價機制?
企業應優先進行碳盤查、能源轉型,並關注政府提供的低碳技術補助與綠色金融貸款,減少因碳費導致的成本壓力。此外,加入國際減碳聯盟(如 SBTi、RE100)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,獲得市場與投資者的認可。

綠色供應鏈與 ESG:企業轉型的機會與挑戰
ESG 政策如何影響企業競爭力?
全球投資市場正將 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納入評估標準,企業若 ESG 績效良好,將更容易獲得投資與低利率貸款。
供應鏈淨零要求日益嚴格,國際品牌如 Apple、Tesla 已要求供應商使用 100% 再生能源,否則將影響合作關係。台灣企業應提早佈局,避免被市場淘汰。
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機會
企業可透過供應鏈碳盤查、低碳製造來滿足市場需求。例如,半導體產業正加速導入低碳能源,確保符合歐美客戶的減碳標準。
此外,政府與金融機構也提供綠色金融貸款、低碳技術研發補助,幫助企業在減碳轉型中降低資金壓力,抓住市場機遇。
結論:企業如何在淨零時代掌握商機?
全球淨零轉型已成為企業營運的關鍵戰略。 隨著碳費制度上路、碳交易市場即將推行,企業應儘早規劃減碳策略,以避免法規風險並降低長期營運成本。
成功企業將透過能源轉型、低碳技術投資、ESG策略、綠色供應鏈管理,在新時代取得競爭優勢。減碳不僅是成本,而是市場機會——企業若能善用政府補助與碳權交易機制,不僅能降低風險,更能在國際市場中取得先機。
未來,ESG與碳管理能力將成為企業的基本競爭力。現在正是企業行動的最佳時機,透過技術創新、政策合規、策略轉型,讓企業在淨零時代中脫穎而出!
想更了解 ESG?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,掌握第一手永續趨勢、實務技巧,還能與我們互動、獲得專屬建議!『樂禾永續FB粉絲專頁』